世界电气的“中国骄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祥珩 清华大学 世界电气的“中国骄傲”

世界电气的“中国骄傲”

2024-07-15 03: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

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世界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

实现“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

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之路充满荆棘。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过去,我海军潜艇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常常要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

“为不受制于人,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马伟明斩钉截铁地说。

舰艇体积重量有严格限制。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一直是世界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

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然而马伟明不信邪。经过十年艰苦攻关,马伟明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基本理论,攻克了这类电机电磁参数计算、系统稳定性、传导干扰预测及其抑制、短路电流计算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2年,交直流发电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坚强的“中国心”。多年实践证明,这颗“中国心”不仅功率密度和可靠性高,且占用体积小,军事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这项成果,被确定为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马伟明并未止步。他提出研制体积重量更小、发电容量更大的高速感应整流发电机供电系统的设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刚刚迈入这道门槛时,马伟明已成功研制出高速感应整流供电系统的全尺寸样机,又一次确立我国在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电力世界的“中国权威”

“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马伟明

马伟明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那就是尊重科学,不崇洋,不媚外,不迷信权威。

几年前,我国从E国引进某大型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作为中方首席专家,马伟明参与谈判。

谈判一开始,E国代表便矢口否认中方结论,指责中方违反操作规程。他们拿出一份图纸,趾高气扬地说:“先生,这是我们的设计图纸,你们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主观臆断!”

令E国代表没想到的是,早在谈判之前,马伟明和同事已经多次模拟试验,得到核心数据,并绘出设计图纸。当马伟明把那张比E方大10倍的图纸摆在谈判桌上时,E国资深电机专家惊得目瞪口呆。但他们仍强词夺理:“你们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

“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马伟明指着图纸,大声说:“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一旁的翻译被这雄狮般的怒吼惊呆了,望着马伟明久久不敢张口。“照直译!”马伟明厉声道:“再加一句,我分文不收,免费教!”这次,E方人员显然是听懂了。在证据面前,他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

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让中国人挺起脊梁的事,可不止这一件。

几年前,我国采用新一代舰船综合电推技术的新型舰船项目上马。一些国外的大型电气集团看到商机,纷纷找到马伟明,要求开展合作。早就成竹在胸的马伟明提出一个听起来有些“不合理”的条件:从发电变电到配电,硬件全部采用中国产品,只是把中国人并不太成熟的相关技术交给外方来做。但是,出了问题,责任由外方承担。

一直处于欧美技术前沿的两家大型电气公司,被马伟明这种毫无商量余地的自信底气所震撼。他们深知,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教授马伟明,是电力推进系统的权威。最后,他们不得不同意这种近乎苛刻的合作模式。

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我从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与失败,我要看这一年你是不是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办法”——马伟明

从一个仅有5名成员的课题组发展成为编配65人的研究所,从仅有一间资产不足万元的实验室发展成为资产过亿、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从相对单一的研究方向发展成为我国舰船综合电力技术领域创新研究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马伟明到底有什么绝活?

清华大学教授王祥珩在担任马伟明团队的客座教授期间,曾经算过一笔账:自马伟明当选院士以来,为培养人才花费就以亿元计。他连连发出感叹,“你们为了培养人才,真是花血本啊!”

对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博士生给导师打工现象,马伟明笑谈自己才是在读博士生的“打工者”。为给年轻人创造建功创业的机会,马伟明不仅出思想、出经费,还给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来自马伟明的创新思维。特别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近10年来,马伟明从未在自己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署名,而把机会全部让给了年轻人。从这里已走出博士后6名、博士70名、硕士116名。

马伟明说:“培养人才,我不着急看一时的成功或失败,我要看这一年你是不是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办法。只要你努力了,即便结果是失败的,我仍然会给你很高的分,用你的努力来给你定岗位津贴。”

赵治华,曾经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调入马伟明团队后,马伟明为他投了不止1000万。然而,前3年,赵治华没有搞出一个课题,没出一个成果,没发表一篇论文。一些人开始认为这个小伙子可能不行。

三年未鸣,一鸣惊人。第4年,赵治华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就立即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现在,赵治华已经成长为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研究方向的首席专家。

近年来,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军队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在电力集成化发电技术、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的高端学术峰会上,马伟明团队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荣誉。(敖海涛 汪鲁迅 刘迎军)

转自 光明日报 2010年10月11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